教你蒐集轉換工作的能力拼圖 |《越工作越自由》

教你蒐集轉換工作的能力拼圖 |《越工作越自由》

本書資訊

前言

閱讀這本書時,不安感若隱若現,原因是這本書挑戰我的舒適圈。先說結論,讀完後,我很喜歡這本書。

聽從作者的建議

我先閱讀作者在2021出版的《「最美五套」質感人生穿搭》,章節中的擦亮水晶球練習提到,她喜歡的作家麥爾坎·葛拉威爾如何對抗自己的直覺喜好:

當他要採訪ABC三位對象,發現即使是客觀的採訪,三位訪談人一定會有和自己談話投機與否的差異,導致在撰稿時,容易採取較多談話最投機的那位受訪者的觀點。

當他察覺後,為了對抗自己的習慣,在面對他原來談話最不投機的A(不是他直覺喜歡的對象),會刻意花最多的時間與他見面訪談,了解對方所有的一切,而本來就相談甚歡的C,就採電話訪談。

了解自己的偏好,用行為反向操作,才有可能跨越偏見,更新自己的視野,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

因為作者的建議,所以我把整把書看完,為了想要更跳脫舒適圈,甚至再看第二遍,寫下我認為的重點,第二遍看完後,寫下這篇讀書心得。

你認為工作的意義為何?

Photo by Christin Hume on Unsplash

在之前讀過的《一個人的獲利模式》一書提到:

「傳統上,專家把工作的意義歸爲三類」

  • 職業:工作是一種謀生方式
  • 事業:工作是一種生涯規劃
  • 志業:工作是聽從召喚

除了上述這三種傳統分類之外,我們建議加上第四種。

  • 志趣:工作是實現自我

顯然,這四種定義會有重疊之處,而且每個人的工作通常也包含來自四種類型的元素,只是比重不同而已。這樣的分類只是提醒我們,工作多少可以提供我們人生的意義。

可以檢討但不應內耗

書中把問題當成挖掘寶藏的契機,提供辨別問題及尋寶的方法。也讓我想起在以前公司放棄的挑戰,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。從前份產業離職時,自己內耗了一段時間,甚至覺得自己幹嘛沒事找事做,好好地像其他人一樣不好嗎?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出現「犯錯」的羞恥感。

目前也在嘗試轉換職涯的道路上,但這本書也再次提醒了我,之所以能在前份產業工作多年的時間,其實是因為當時的工作滿足我的內在與外在的意義。

現在因為我的需求不一樣了,所以才再次啟程。

極簡也是一種探索

如果當時我把「離開」這件事,用現在還在持續學習的「極簡」來思考的話,我的內耗時間應該會少很多。

即使現在家中的櫃子都保有呼吸的空間、不用換季的衣櫃,但我總想著怎樣才能改變,讓生活中的依賴性減少,在日常一直觀察自己。所以才會想要閱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《「最美五套」質感人生穿搭》,原來的目的是想要藉著作者的角度,來看看我的衣櫃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。

如果我當時沒堅持在這條路上持續學習,我不會了解到,「需求」會依環境、生活狀態改變。

所以為什麼「理想的工作」改變了,我要花這麼多時間內耗呢?我甚至花了很多時間在「思考」自己喜歡什麼,但就像作者說的資料庫就是不夠大,我無法下判斷是正常的

書中介紹的「自我認知」、「工作範圍」三角形

Photo by Jaison Lin on Unsplash

可以幫助圖像化及俯瞰職涯道路,減少對於「探索」的茫然。

作者說「興趣的快樂,是物理變化」、「探索的快樂,是化學變化」

Photo by Michael Glazier on Unsplash

這段讓我會心一笑,書裡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興趣及探索的快樂。

… 興趣的快樂,是物理變化。因為你喜歡的事大都是你擅長的事,你本來就有這樣的基因和性向,再多一些也沒有太大的改變,活動結束又回到原本狀態,雖然舒心也短暫。

探索的快樂,是化學變化。在挑戰困難或探索未知時,你當下甚至可能並「沒有」快樂的情緒,相反地,還會有很多複雜的不開心情緒,像是緊張、擔憂、害怕。但當挑戰過後,發現自己做到未曾想過的事,那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感覺,因為當中的煎熬,會讓你長出不一樣的肌肉。當開發出自己的潛能,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,這種本質上的改變,是一種化學變化,完成後這種快樂是巨大且持續的,能力的增長是永遠的改變,是回不去也不想回去的。

出了社會後,沒人會逼你做作業,寫讀書心得或是用文字記錄生活,坦白說這不是我的興趣,算是我的一項探索。

但這項探索說也奇怪,這幾年雖然寫心得斷斷續續,但「寫作」卻是一直放在心上的,可能符合作者所說的化學變化,從不知道該寫什麼心得到現在我慢慢能夠用文字敘述心中所想,寫得途中雖然伴隨痛苦,但寫完時、跟多年後再看自己的內容,都會冒出:「好險當時有記錄下來」。

我面對「極簡」的態度,也是化學變化。坦白說,這不是一個舒服的歷程,目前還是有無法放下的物品或想法,面對自己會有痛苦,但能一直持續下去是因為這不只有「我和物品」的關係,而是無法斷捨離的背後,我能看到深層的自我,一直研究,就是渴望看到漸漸「減少依賴」的自己。

結語

在之前,我看了幾本關於如何從「認識自己」找尋「工作」的相關書籍,從觀察個人現有的優勢及技能,來找尋第二天職。雖然我不是每個練習都有做,讀完心底總是感覺缺少某些東西,但卻說不上來到底是缺少哪塊。也知道有可能是「探索」的面相不夠多,但偶而還是會內耗是不是自己的問題?

這本書則是採取不同方向,書中的觀點及自身故事補足了我在「認識自己」的缺少的面向,讓我有種確定感——「不是自己的問題」,只是探索的不夠廣而已。

作者Emily在大學就讀期間從事「美語教育」工作。畢業後,工作與「海上石油探勘」有關,離開後,中間經營頂級消費品牌,再到現在的「全球流行預測分析師」。

透過作者的故事,讓我了解什麼是「不眷戀掌聲」、「從零開始的勇氣」及「探索和創造」帶給她的人生不同面向的高度。她對於遇到的「問題」有著不同的解讀,甚至認為問題能夠激發未知的潛力,引領人生找到一塊塊的天賦拼圖。

讓我想到《**這才是吸引力法則:希克斯與亞伯拉罕的靈性對話》**中的一句話「把注意力放在現狀,只會吸引更多現狀」。

好高興能夠讀到這本書,開啟對於職涯有不同方式的思考,也讓我蒐集到一片「如何認識自己」的引導拼圖。最重要的是,能夠探索、犯錯,都好過待在原地。

書中好句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