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戰刻板印象的案例 | 《以小勝大》

挑戰刻板印象的案例 | 《以小勝大》

本書資訊

前言

本書舉證不同的論述關於「弱者無法打敗強者」、「資源不足」的狀況下,透過不同主題、不同主角的故事來證明更大、更強、更富有是否對我們有利,以及挑戰我們對優、劣的刻板印象

以下我會分享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(故事因為篇幅而精簡),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原書。

故事1: 有富爸爸真好?

(本標題取自章節二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:比人強的形勢,未必擁有優勢)

Photo by Mathieu Stern on Unsplash

作者與好萊塢中最有錢有勢的某一位聊天。我們簡稱A

A的煩惱是:「因為太有錢,所以無法成為他理想中的父母」。

對於這煩惱,或許一般人無法觸及得到,但也可以藉由A的故事,來了解倒U論,我把它理解為物極必反論

A談到他的童年因為經濟條件不好,父親因為經歷過大蕭條時代,除了會在生活中一直談到錢,A如果想要什麼東西,例如一雙新的運動鞋或一輛腳踏車,父親也會要A付一半,他早早地就學會靠打掃鄰居車道來賺錢,並招募附近的鄰居小孩來一起打掃,親自檢查他們的工作,以確保成果讓客戶滿意,他會先給鄰居小孩現金,之後再向客戶收現。

那是1950年代,11歲時,A的存款就有600美元。這只是他賺錢的其中一項辦法,但其實從這個小故事來看,他會找尋賺錢的辦法,並且延遲享受。隨著時間成長,他嘗試不同的方式(我們這邊就先略過他其他成功賺取金錢故事)。

A功成名就之後,在好萊塢擁有擁有像停機坪大小般的房子、這樣的房子通常都還會搭配法拉利,也擁有私人飛機、名車、豪宅,好萊塢電影展現有錢人的元素他都有。

A認為因為小時候刻苦的經歷,讓他自食其力並從中找尋出路,是讓他現在功成名就的原因,但卻因為現在所擁有的,他無法教會自己的孩子那些曾經教會他的「精神」

「我的直覺是,在富有的環境下教養小孩,遠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難,」他說:「艱辛的經濟生活磨蝕人,但財富同樣也會磨蝕人,因為富有使人喪失雄心抱負,喪失自豪,喪失他們的自我價值感。在這兩種極端上都有其困難,或許,居中之處最好」

作者在書中提到:

「他的父親教他領域金錢的意義和自食其力與辛勤工作的美德。但是,他自己的小孩生活於富人的新世界,在這個新世界,規則不同且令人困惑,小孩環顧四周,理解到他們永遠不必辛勤工作,無需自食其力,無需學習與領域金錢的意義,你要如何教他們這些呢?」

太有錢,不是好事

(標題取自書中第二章節)

A因為太有錢,所以無法成為他想當的那種父親

「孩子是否因為爸爸過於富有,所以在人生中沒有經歷到某些意義與領域,以及因為孩子出生於有錢家庭,父母會需要通過其他方面的「努力」才能讓孩子了解金錢的意義。」

雖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,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位A的煩惱,或是書中還缺乏相對應的資訊,但很有錢就一定要擁有豪宅名車嗎?不能很有錢有地位,但選擇不購買這些物品,來向他的孩子傳達他所認為的觀念嗎?

或許在人類的世界裡,擁有豪宅名車,是唯一能傳達有錢有地位最有效率的方式吧?

我無法知道他的孩子的想法,關於擁有一個「富爸爸」是否為好事?

但我認為標題應該改為「因為太有錢,無法成為理想中的父母」,這答案應該是中立的,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。

倒U論

研究快樂之源的學者指出,在年收入七萬五千美元左右的家庭,更多的金錢將不會再帶來更多的快樂,過了這個點,金錢就呈現經濟學家所謂的「邊際效用遞減」 ….

《以小勝大》

透過好萊塢A的故事,以下是我能想到符合倒U論的例子

  • 《齊木楠雄的災難》,我看了三遍以上的搞笑動畫。描述一位超超超強的超能力高中生,應付他身旁所謂「普通人」的生活日常。
  • 《跟拍到你家》是一個日本節目,電視台會隨機採訪路人,詢問是否能拜訪家裡,會透過幫付計程車費或是在代付被採訪人的購物費作為報酬,透過這個節目,讓被採訪人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    這集的其中一段23:35秒【跟拍到你家】被同學討厭的女大生 人生太順利遭排擠|緯來日本台
  • 生活中例子則是「與家人、伴侶或朋友相處的時間」,也需要剛剛好的界線及距離,太少覺得孤獨,太多則覺得需要獨處。

故事2: 衝破體制的印象派畫家

(故事來源:第三章)

成名只有一條路嗎?

藝術在19世紀的法國扮演重要的角色,有多重要?在當時,繪畫是一種要受過教育和專門訓練的職業,就像今天的醫生或律師。

在那時,有一個掌管繪畫藝術的政府機關——皇室與藝術部,每年會舉辦最重要的沙龍畫展,這算是當時畫家的職業頂峰,如果要以現代比喻的話,我會認為像是奧斯卡影展。

每年,法國的畫家會把自己的作品提交給專業評審,未通過的畫作會被蓋上「R」(Rejected),通過的畫作則會被懸掛於巴黎的工業博物館(Palais de l’Industrie),為期六星期的展覽,多達百萬人進場參觀,萬頭攢動,只要被認同了,我相信這是肉眼所及最快成功的一條路了。

在工業博物館這座宏偉的建築物中展出入選的三、四千幅畫作,從地面向上延伸至天花板,排成四列懸掛,只有獲得評審一致認同的作品,能夠掛在觀眾視線所及的位置,所以,就算能入選、被觀眾注意到,但誰能看清楚懸掛在天花板的作品?

得不到沙龍展認可的人,後來呢?沒有後來了

要表達這沙龍畫展對畫家有多重要,就要提及畫家朱爾斯·赫爾札非爾(Jules Holtzapfel) 當時未能入選1816年的沙龍展,舉槍自盡,遺書中寫下:「評審委員否決我,可見我沒才華,我該死」。

不被認可的印象派

印象派,在沙龍畫展的那些評審及民眾眼中,他們的作品是業餘水準,是無禮、不敬。

藝術史學家羅蘇說,那些在沙龍展中獲獎的畫作都是氣勢滂薄、一絲不苟的油畫,描述法國歷史或神話的場景,有馬和軍隊或美麗的女性,有「士兵出征」、「讀信而哭泣的女人」或「被拋棄的純真」之類的作品名稱

印象派畫的是日常生活,畫中人物模糊、細節不精確; 當時沙龍畫展評審認為的美是「化作必須鉅細靡遺、精確地潤飾,必須規規矩矩的架構,有正確比例和大家熟悉的所有傳統畫作技巧。」

雖入選但沒有得到好迴響

1865年,馬內(印象派畫家)的一幅作品《奧林比亞》(Olympia)入選了沙龍展,後續造成了社會騷動,當時被視為傷風敗俗之作。

奧林匹亞 (馬奈) –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另闢道路

該藝術史上最重要的沙龍展,造成許多畫家焦慮、迷茫,如果自辦畫展,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、畫自己想畫的。

1873年,畢沙羅和莫內提議印象派畫成立一個名為「畫家、雕塑家、與雕刻家合作協會」,除了馬內(《奧林比亞》的作者),所有印象派畫家都加入這組織

1875年,印象派首次在卡普辛大道(Boulevard des Capucines)一棟建築物的頂樓,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展覽,參觀費為一法廊,共展出165件作品。在自辦的畫展中,他們展出他們想展出的,不用被所謂「他人眼中的藝術」所約制。

總計有三千五百人參觀那場畫展,光是第一天就有一百七十五名參觀者,足以引起藝術評論家的注意…

今天,若你想在那頂樓房間買畫,你得花超過十億美元

印象派畫家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:有時候,當小池塘裡的大魚,勝過當大池塘裡的小魚; 當個邊緣世界局外人的明顯劣勢,未必真的是劣勢。

因為他們自辦畫展,讓後來的我們能夠注意及欣賞印象派畫家的作品,讓不同的聲音作品能有流動,而不限制於當時所謂「評審」眼光。

歷史總是相似的,真心的認可自己的作品,而不是迎合他人,說得容易,做得難。但在1873年,那個沒有社群媒體的時代,印象派勇於開創自己的一條路,讓當時所謂的無禮、不敬的作品,能夠被注意到。

結語

讀本書的另類好處,順便了解藝術史、一窺有錢人的煩惱(?

書中談論到關於「有益的困境」,章節中講述有關患有閱讀障礙症名人們的故事。

高盛總裁(蓋瑞·柯恩)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:

「我的成長經歷使我對失敗處之泰然,」他說:「我認識的許多閱讀障礙症患者都有一項特質,那就是到我們踏出大學校門時,我們應付失敗的能力已經夠成熟了。而且,我們面對多數境況時,多看有利面,少看不利面,因為我們太習慣於不利了,它不會令我們膽怯。這點,我思考過很多遍了,真的,因為這就是我。若不是有閱讀障礙症,我就不會是今天的我,我永遠不會抓著那第一個機會。」

作者說:

我詢問我訪談的每一位閱讀症患者,他們是否希望閱讀障礙症發生在他們自己的小孩身上,每一個人都說不。布萊恩·葛拉哲說他一想到這就恐懼得顫抖;蓋瑞·柯恩嚇壞了 ….

有什麼是當下讓你很窘迫、失敗的經驗,之後卻從那經驗爆發成長?如果有機會,你會想刪除那些記憶嗎?如果能刪除,你還是現在的你嗎?

應該很少有人會說喜歡困難的,如果離了那些難過的失敗經驗,要如何長出面對困境的肌肉?所以就像書中討論到的倒U論,或許居中就好,太多失敗經驗,搞不好還會習得無助。

主要還是面對困難的思維,要怎麼應對每次的困境,如何從中受益?在困難中找到樂趣,我想這是人生能夠成長的其中一項解法。

分享書中好句

  • 《以小勝大》_1
  • 《以小勝大》_2
  • 《以小勝大》_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