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心得 | 《動物們的青春》

讀書心得 | 《動物們的青春》

本書資訊

  • 書名:《動物們的青春
  • 作者: Barbara Natterson-Horowitz,  Kathryn Bowers
  • 出版社:臉譜
  • 出版年份:2021年

前言

《動物們的青春》是我超級喜歡的一本書,第一次從圖書館借出,看到一半覺得很喜歡,決定買電子書,方便通勤時候閱讀,目前已三訪此書,這次想要好好把心得記錄下來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書中有四個主線故事,帶你一窺不同物種的進入青春期的樣貌,探討他們是如何面對生命課題,「青春期」如何影響決策、成年後的行為。

在各個主線故事間,作者用科普的方式來告訴我們「青春期」讓地球上大大小小的生物經歷了什麼,主題圍繞在「安全」、「地位」、「性」、「自力更生」

加入團體有什麼好處、為什麼青少年要向危險走去、父母親的階級如何影響後代….等。

在這篇心得中,會提及我在「安全」及「地位」章節中,學到的一些知識。

為何青少年總希望自己跟別人一樣?

書中提到掠食者的捕食的順序:

  1. 偵測
  2. 評估
  3. 攻擊
  4. 屠殺

加入團體,能有效降低掠食者的襲擊的成功率。

Photo by MI PHAM on Unsplash

這邊就可以先提到混淆效應、反常效應

  • 混淆效應:就像在超市買蘋果,很難在一堆之中挑出比較不好的,一大群鳥、牛、羊,很難追蹤特定一隻動物。
  • 反常效應:在群體中,要追蹤某個某個個體很困難,但如果這個動物剛好某個部位與群體不一樣,甚至特別突出,就容易成為掠食者的攻擊目標。

1960年代,野生動物學家為了研究反常效應,把某隻牛羚的角漆成白色。然後把那隻牛羚放回群體,其他牛羚的角維持天生的樣子,白角牛羚就成了鬣狗攻擊的目標

其他科學家研究白話鯰魚的社會排斥現象時,發現他們比較容易被攻擊。白化鯰魚不只容易被吃掉,團體中其他的魚也會避開他們,因為白化個體看起來不一樣,待在牠們身邊被殺的機率也比較高。

要避開危險,就要避免變得太過醒目,就能躲過第一階段敵人的偵測。

這或許能解釋,為何青少年總想要跟同學同款的包包、鞋子、手機。

對地位的追求

在第二部的——地位,介紹生物在階級制度中如何找到立足點,關乎到安全、是否有穩定的食物與住所、在社會中能否被接納,是所有生物都關心的課題。

階級、地位,這兩個詞相似,卻在動物行為專家眼中有著極大的不同。階級是絕對位置; 而地位則是相對的,在階級制度參與的生物中,在心裡對他人(其他動物)的評價

故事主角是一隻在底層的鬣狗,透過主線故事,帶出靈長類、魚類、鳥類、哺乳類,在階級制度中,地位帶來的好處,及在底層動物的掙扎。

Photo by Alan J. Hendry on Unsplash

為何生物總喜歡與高階者在一起?「霸凌」、「特權」、「後代繼承財產、地位」原來不只存在於人類社會 ; 在鬣狗的世界中,不論自身條件有多麽好,只要子代是來自於階級較低的母親,那牠的命運就算決定了一大半了。

雖然命運在出生時看似決定好了,但書中也提到,早期面對的災難,讓低階級的鬣狗面對社會更有彈性,因為階級高的鬣狗因為有穩定的食物與居所,通常不會輕易離開領地,相反的,階級較低者則常會離家探險,也通常是第一個發現哪邊有新領域。

結語

不論是烏鴉、狼、大象都有青春期,在《烏鴉的教科書》、《狼的智慧》、,甚至Disney nature《大象的世界》都提過,但這是一本我覺得完整地討論動物們的青春期的一本書。

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屬於哪一派? 是相信人類是獨一無二的?

又或者跟我一樣:「相信所有生物是一樣的?在看《動物們的青春》都會不自覺代入曾經野莽期的自己?」

在這本書除了能學習到大量的動物行為知識,可以透過這些研究、實驗、觀察來推移自己在人類社會的經驗。

「人類例外論」、「青少年恐懼症」、「成人中心主義」、「觸發事件堆積」、「收容犬隻症候群」,原來也有「厭青少年症」、「小狗護照」等等名詞。

「爲了安全,所以冒險」、「因為沒經驗、所以要有經驗」、「小時候的打鬧、玩耍,能應付未來生活中的考驗」

這些字句,也很好描述了為什麼需要青春期,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。

所有動物都需要時間、經驗、練習和失敗,才能長大成熟

小時候大人總說「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會叛逆」、「叛逆期就是難搞」

不論你是父母、青春期經歷中,或是有青少年恐懼症的人,都很推薦你看這本書,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、指引方向,或者增加對青少年的同理心。

我在這本書中,又再次複習了曾經有過的青春期,「為什麼那時候總做蠢事」、「過度在意他人評價」、「那時候做的蠢事為什麼總是印象深刻」…等,這本書讓我得到了解答。

延伸閱讀

《烏鴉的教科書》

《狼的智慧》

《共病時代》